7月19日上午,參加現場調研的嘉賓參觀科技城新區直管區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。
園區是產業項目建設的主陣地,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。
酷暑時節的綿陽,熱浪蒸騰。7月19日,四川省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在綿陽召開,與會代表兵分兩路,深入園區,看現場、讀細節、問秘訣,零距離感受綿陽以園區為載體做強工業的強勁脈動,共同探究綿陽創新實施“園區提質”“企業滿園”行動,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門道。
一路參觀、一路思考。為什么是這些點位?透過參觀“路線圖”,可讀出怎樣的發展信號?如何以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?參觀現場,幾處細節,被參會代表反復提及。
大個頭有硬實力。綿陽京東方是綿陽迄今為止投資額最大的單體工業投資項目,也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柔性AMOLED屏幕面板生產線之一。近年來,項目多項指標保持逆勢增長。
不止京東方。位于綿陽高新區(科技城直管區)光電產業園內的巨星(綿陽)稀土永磁新材料產業,項目三期10萬噸產能全部建成投產后,可實現年產值250億元至400億元,推動綿陽稀土永磁新材料產量由千噸級向10萬噸級邁進。
考察中,綿陽做強鏈主企業,加快建圈強鏈的場景,給與會代表留下深刻印象。
共識在凝聚,路徑在清晰。
“一個園區如果沒有‘鎮園之寶’,就難有優勢產業集群和核心競爭力!綿陽這幾年發展很快,著力點在實體經濟上,優勢和資源聚焦在重點企業上。”達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、管委會副主任張拯霖感慨。
與會者還發現,近年來,綿陽在壯大優勢產業的同時,快速切入“未來賽道”,搶灘布局“新賽道”產業。
憨態可掬的消毒加濕機器人,步伐倒很輕盈。無人咖啡館里,仿生咖啡師加料、充水、拉花,技藝精湛,一氣呵成;隔壁房間,一群小型機器人伴著音樂翩翩起舞……來到綿陽科技城新區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,仿佛置身“未來城”,一年來,這里已入駐30余家企業,領軍團隊已引入4名院士,知名高校專家10余名,突破多項“卡脖子”技術。
機器人制造業被譽為皇冠頂端的明珠,綿陽緣何能精準“破圈”出位,走在全省前列?考察現場,岳池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姜維分享了自己的觀察,“通過校地合作,招引高精尖人才,讓科研機構和高校落地。爭取土地政策資源保障;周邊配套設施完善,招得來,留得下,住得穩。融資金融政策給力,滿足企業實際需求。”
“園區興則產業興,園區強則經濟強!”“開發區抓項目是本職、不抓項目是失職、抓不好項目是不稱職!”這,成為與會代表的共同心聲。
抓好項目,提升園區承載能力,功能配套是關鍵。在位于四川綿陽工業園北區的5G和衛星應用科技園,當涪城區委書記鄧輝介紹到園區提質四大“關鍵招”時,與會人士不約而同拍照記錄:載體強,去年綿陽工業園建成產業載體155萬平方米,幾乎是過去多年總和;環境美,道路、湖面和河岸等提升改造;配套優,學校、醫院、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完善;服務+,高端人才、政務、市場、平臺服務齊發力。
“有園有水,有人有景,園區、城區、景區‘三區合一’,路徑明確,效果明顯。”一路考察過來,珙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趙遠志對綿陽由園到城,不斷豐富“園區提質”內涵,實現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思路印象深刻。
“園區既高標準建設,又以畝均論英雄,節約集約利用土地,很值得學習、研究。”廣元昭化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馬國全注意到這個細節,“去年綿陽工業用地畝均固定資產投入增長9.2%、地均稅收平均增長5%。”他認為,綿陽工業園多地處城市周邊,讓“寸土”產生“寸金”效應,有助于效益最大化。
站在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,與會者聽講解員詳細介紹園區提質增效背后“看不見的手”——放權賦能,44項市級管理權限下放至此;去行政化、趨市場化、類公司化,打破“一編定終身”身份限制;優化營商環境、為轄區4萬余市場主體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務,服務事項“最多跑一次”……
自貢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愷感慨,近年來,綿陽各類開發區之所以成為投資洼地,正是因為真正做實了政府放權賦能,變身“店小二”。
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突出工業當先、制造為重,大力實施制造強省戰略,開發區作為工業主陣地,將全力以赴扛大旗、挑大梁。一場現場會,交流啟迪思路,激發干勁,錨定目標,與會代表信心滿滿,一幅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畫卷正在鋪展。
(綿報融媒記者 蘭建春/文 陳冬冬/圖)
編輯:譚鵬